雖然形音義是構成漢字的三個要素,但以漢字為標的語言的翻譯活動長期以來一直都視音和義為首要考量,而忽略形的存在,究其根由,或許是絕大多數的源語言都是拼音文字,在信(忠實反映原文)的普遍原則下,標的語言自然而然無須呈現形的樣態。不過,假如某種源語言也具備有形的構成要素,那又如何?在愛爾蘭作家喬伊斯(James Joyce)的扛鼎力作《芬尼根守靈》(Finnegans Wake)中,某些字詞的特殊拼法明顯具備形的特徵,那麼譯者如何信守原文,在譯文中忠實地呈現出形的面貌來呢?就這方面而言,相較於其他的語文系統,漢字恐怕是世上極少數(假如不是惟一)能夠勝任這項挑戰的書寫符號,足以在最大限度內以形表義涵納守靈語言(Wakean language)本身所外顯的繁複圖像層次。本次演講嘗試從漢字的形,結合翻譯對於「品味」(taste)的要求,從鳩摩羅什「好滋味」的翻譯觀開始談起,映照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和阿岡本(Giorgio Agamben)對「進食」的看法,企圖展現漢字須彌芥字大千語宙的秘密。